第248章 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(3/8)
镇压革命党的北洋军主帅说是印昌,但实际上的控制人却是他。这支北洋军也只有他才能掌控得了,只要他不发话,其他的将士就不会行动。在他练兵完成的那一刻,这支北洋军就不再属于朝廷,而是属于他袁世凯的。他虽然闲赋在家,但一直关注着全国的局势。在得知武昌起义的那一刻,他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。“载沣的盘算很好,让旗人为主的第一镇和禁卫军看家,让最能打的第二镇和第四镇南下干脏活累活,让一向忠于朝廷的冯国章统领预备队。”“但载沣忘了,冯国章固然忠于朝廷,可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同样也很好。”“袁世凯被罢免后,冯国章一直担心自己也会被鸟尽弓藏。”“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镇、第四镇原为北洋常备军左右镇,是北洋六镇中与袁世凯最为亲近的两镇。”“故而当第一军走到河南信阳后,士兵们直接就撂挑子罢工了。”“印昌也不傻,他知道袁世凯虽然蛰居河南张德,但却在暗中操控前线战事。”“若是袁世凯不出山,则将士必不肯用命。”“思来想去,印昌奏请朝廷还是启用袁世凯吧。”“收到印昌从前线传回的奏报,清政府亲贵慌了手脚。”“隆裕没有拒绝的筹码,不得不妥协。”“因为此时全国大半的省份都已经独立,北洋军要再不赶到武昌镇压革命,大清可就真的完了。”“在这火烧眉毛的情况下,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凯提出的六项出山条件,授其为钦差大臣,委以实权,南下镇压革命。”嬴政:说到底还是清朝宗室太废物,找不到一个有能力的人,这才给了袁世凯机会。一支大军只接受袁世凯的指挥,足可见袁世凯对这支大军的渗透有多严重。不过归根到底,还是满清太过腐朽,宗室子弟已经完全废了,连一个镇压北洋军的人都没有。刘彻: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,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。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那一刻,清政府就已经名存实亡了,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。全国各地相继发动起义,并取得了成功,清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。派不派遣袁世凯发兵镇压起义,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。在那种情况下,即便袁世凯执掌军权镇压了革命党,拥兵自重的袁世凯也不可能听命于清政府。全国发动起义,当兵权到袁世凯手里的那一刻,也不过就是延迟清政府的灭亡。一个将皇权发展到巅峰的王朝就此轰然倒塌,多多少少让他内心很受触动,心中难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