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0章 大历十才子卢纶(3/8)
难相聚。送别者与行者不免会对前途担忧,离别之苦溢于言表。送别诗流露出卢纶凄凉伤感心境,也有对友人劝勉安慰之意,情感波澜,意境广阔深远,具有生活底蕴与人生哲学观。安史之乱,士子纷纷逃往长江以南,在烽烟之下,诗人们四处漂泊,跋山涉水。在途中只有文人们才能有心情去欣赏山川美景,同时也可以触发诗人脆弱情感,卢纶自然如此。他把山水草木作为入诗题材,寄情于山水,倾诉心声,抒发羁旅漂泊的沧桑感,同时伴有思乡之情。随着时间推移,诗人价值观难免发生转变,卢纶一些诗中。可以清晰发现其由儒转佛道意向,当然这是因为官场上失败导致其产生归隐之心所致。值得一提的是,卢纶写过一些边塞诗,因为他有较长时间从军佐幕经历,对军旅生活有着深刻体验。他的边塞诗具有真情实感,个性十足,深悟其中能够打动人心。他还善于运用意象,彰显出胜利壮举,传达唐军赫赫战功,具有历史意义。他的边塞诗雄浑刚毅,虎虎生威,也有边塞生活之悲,沉痛的社会现实渗入诗中,尽显苍凉之感。总体来看,卢纶的诗就是其一生写照,也能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。起初,他对仕途渴望,希望建功立业,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这种儒家思想特别鲜明。但是,科举之路屡战屡败,即便最后为官,也是比较低微职位,怀才不遇情感和悲凉经历凸显。因为安史之乱爆发,他不得不漂泊四海,触景生情后,凄惨与思乡之情浓烈。到了晚年,佛道思想占据其思想重要位置,彰显隐逸情怀。总之,卢纶是中唐时期一位不可或缺的诗人。他的诗就是历史写照,也是其心态写照,极具历史意义。“大历五年,依旧名落孙山的卢纶,住在了长安城的郊外,继续等待着踏入仕途的机会。”“时隔两年,卢纶经元载引荐,终于得到了阙乡尉一直。”“只是这个官职对于卢纶而言,并没有让他感到欢喜,反而让他充满惆怅。”“元载引荐他,并不只是欣赏他的才华,而是为了给自己笼络文人集团。”“好在不久之后,卢纶又受到了宰相王缙的赏识,此人乃王维之弟。”“他之所以礼待卢纶,并非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,他只是单纯出于对卢纶才华的欣赏。”“大历十二年,卢纶的又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。”“这一年,曾经提拔过他的两位宰相得罪,卢纶也受到了牵连。”“虽说他很快就被无罪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