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8章 李严(3/5)
拜见诸葛亮,告知让其退军;诸葛亮依从,率领大军退回。李严听说大军退回汉中,却又假装感到吃惊和意外,还询问诸葛亮“军粮充足,为什么要撤回”,想以此来为自己没有完成粮草督运的任务开脱罪责,以此推脱是诸葛亮进兵不力的责任。李严又上表给后主刘禅,表示大军是故意撤退,以诱敌深入,然后发动进攻。诸葛亮将李严前后亲笔写的书信、奏疏的详细内容都展示了出来,结果证明李严的说法前后矛盾。李严理屈辞穷、困窘万分,只得坦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。诸葛亮上表给后主刘禅,认为李严积蓄私产、沽名钓誉,诸葛亮当初镇守汉中想调取李严的兵马,李严却一再阻挠,反而要求划分五个郡让他当巴州刺史;去年诸葛亮西出祁山,命令李严留守汉中,李严却拿曹魏司马懿开府治事的特权说事,想以此威胁诸葛亮让自己开府。因此,诸葛亮才提拔他的儿子李丰督领江州,给与优待,以安抚李严,保证北伐顺利。李严到了汉中后,诸葛亮将丞相府的事务都委托给他,群臣都奇怪,为什么诸葛亮厚待李严,是因为北伐大业没有完成,此时还不能揭发李严的短处。没想到李严心术不正,延误大事、招灾致祸。于是朝廷追究李严的罪责,将他废黜为平民,流放到梓潼郡。蜀汉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,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兵出斜谷,与魏将司马懿在五丈原(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)相持不下,诸葛亮分兵屯田,打算长久驻扎。同年八月,诸葛亮病逝于军中。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,发病而死。李严生前常常希望诸葛亮能重新启用自己;诸葛亮死后,他推测继任的人不能做到启用自己,所以才会心情愤激而染病去世。李严去世后,他的儿子李丰官至朱提郡太守。诸葛亮曾在写给孟达的信中评价:处理公务就像流水一样顺畅,斟酌决断而没有任何阻滞,这些都是李严的优点。但李严获罪后,诸葛亮评价他:身为大臣受到君主过分的恩宠,李严不思忠贞报效,反而横生是非、避重就轻欺上瞒下,违背法度,而且指使他人做坏事,性格偏狭而狂傲,目无君主。当他发现自己干的坏事败露后,又生出了不忠之心。蜀国大臣陈震评价李严“腹中有鳞甲”,意为心胸险恶狡诈,同乡的人都不敢接近他。蜀国大臣杨戏在《季汉辅臣赞》中评价李严:接受先帝的遗命托孤,参与执掌朝政,但却居心狡诈、不守法度,最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