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8章 于畏赶考遇娇娜(3/4)
名学者赵宝丰学习。罗贯中号“湖海散人”,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、浪迹天涯的意味。大约在公元1345~1355年间,他来到了杭州。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,一些杂剧作家,也在这里活动。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。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,到了这里,自然不愿离开远去。
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,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。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,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,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。但是,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。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。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,但以小说成就为主。关于他的小说,《西湖游览志馀》称他“编撰小说数十种”,又相传他写过《十七史演义》。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,除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外,还有《隋唐志传》、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》和《三遂平妖传》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《水浒传》。在此简单介绍罗贯中此人,虽然与本回小说故事无关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杨于畏看见这个少年住在这座宅院,以为他是这个家的主人,也就不再问他的姓氏家族了。
少年详细地询问了杨于畏的经历,很同情他,劝他设馆教书。杨于畏叹息道:“我这流落在外的人,谁能推荐我呢?我为的是连锁,才赴京赶考。”
少年黄九郎说:“如果不嫌弃我拙劣,我愿意拜您为师。”
杨于畏闻言大喜,不敢当少年的老师,请他以朋友相待。便问少年说:“您家里为什么老关着大门?”
少年回答道:“这是之前别人家的宅子,以前因为家主欠钱,卖了房子回乡居住了,所以空闲了很久。我姓黄,名九郎,祖先住在陕西。因为家宅被野火烧了,暂且借居安顿在这里。”
杨于畏这才知道这个少年不是原来的的主人。当晚,两人谈笑风生,非常高兴,少年就留下杨于畏和他同床睡了。
第二天一大早的时候,就有个小书童进屋来生着了炭火。少年黄九郎先起床进了内宅,杨于畏还围着被子在床上坐着。
书僮进来说:“太公来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