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4章 上交:价值连城;不上交,赝品!(2/5)
幅画的人,在明代时候,就隐居在松溪这个地方。”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敬意,“一个不求名利的隐士画家,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山水之美。”
正当三人沉浸在这个重大发现的喜悦中时,杜明德突然停下了讨论。他重新拿起放大镜,将注意力转向画作的其他部分。
“等等,这里还有东西!”杜明德突然惊呼,他拿着放大镜在画心左上角的云纹中仔细搜寻着,“你们看这里。”
陈阳和贾老板立刻凑了过来,三人围成一圈,紧紧盯着放大镜下的画面。
在杜明德的指引下,他们在云纹的细微笔触中发现了几个极小的字迹:“天启三年秋”五个蝇头小楷,每个字都不过米粒大小,隐藏在云雾的渲染之中。
“天启”二字,如一道惊雷炸响在三人耳畔,震得他们心头一跳。加上贾老板刚才说的县志中的记载,这就都对上了。
天启是明朝倒数第二个年号,标志着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已行至末路。这年号的持有者,是那位喜好木作、疏于政务的明熹宗朱由校。他偏信重用魏忠贤这阉宦之流,朝纲因此大乱,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愈演愈烈,明廷大厦将倾的种子,便在此时悄然埋下。
思绪一转,陈阳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。天启年间,正是艺坛亦步亦趋紧跟政局变幻之时。文人士大夫们苦闷压抑,反观画坛,却暗流涌动,一股挣脱院体束缚、追求个性表达的新风悄然兴起。
三人目光交汇,无需多言,彼此心中都已了然:这幅画的诞生,绝非偶然。随着鉴定逐渐深入,画中暗藏的线索——松溪县志的记载与那方模糊的“林印”,以及左上角云纹间那五个蝇头小楷“天启三年秋”——这一切碎片开始拼凑出一个令人心悸的画面。
一个画面逐渐在他们脑海中浮现:彼时,朝政昏暗,魏忠贤权倾朝野,多少忠良被陷害,多少头颅滚滚落地。而在这暗无天日的世道里,福建松溪那偏安一隅的山水之间,或许正隐匿着一位姓林的文人。
他心怀家国,却无力回天,只得寄情于笔墨山水,将对乱世的愤懑、对朝政的不满,通通倾注于每一笔每一划之中。他融合南宋院体画的精工与文人画的写意,渐渐摸索出了一种独特的“断笔皴”技法——笔法看似刚劲有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