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3章 代言人,先签个十年(2/5)
心,又找机会拉上肖依依和吴昊,找李乐聊了几次,可每次,都会被李乐的问题给打回来。
赛道切入点在哪里?如何应对细分领域?产品如何定位?产品研发如何开展?迅速铺陈市场的时机?营销网络如何打通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终端?
于是成子几个人,又把这些问题拿回来,一点点的琢磨着怎么回答,考量,设计还有规划。
终于,当李乐以“我有个朋友”开场的时候,三人就知道,李乐应该,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。
“碳酸,矿泉水,茶饮料,果汁饮料,功能饮料,这是我能预测到的软饮料市场的几波大势,那么从00年到04年,是茶饮料起势的阶段,这时候,介入进去,虽说晚了一点,但只要营销策略做的好,还是有机会。况且,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做到市场第一第二的位置,有句老话,叫不怕挣得多,就怕死的早。一群人唱戏,活到最后的才是艺术家。”
李乐靠在椅子上,特没形象的一只脚搭在膝盖上,一手抓着脚腕,晃来晃去。
“饮料行业,唯一能确定的是,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,但是也很稳定,很难炒上什么概念。吸引消费者的,永远就一个,加多少糖,加多少汽儿,口味如何还有价格。有的只是像毛细血管一样,渗透进村头巷尾街边的小卖部的销售网络、经销资源。哦,你要说概念,健康,品质,水质,功能这些玩意儿,来回变着法的炒作。”
“饮料利润高,只是表相,其实背后是企业在快消品行业下的苦功夫、慢功夫。尤其在咱们这个人情社会,想要将产品放到一家夫妻店的货架上,除了腿脚勤快,还需要一根烟、几句家常、逢年过节的一声恭喜发财这种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交情往来,需要靠着这些微末的小动作,来一点一点的拿下千千万万的超市、社区、医院和学校,直至拿下数以百万计的终端网点。”
肖依依明白了李乐的意思,点点头道,“水磨工夫。”
“对,这就是一两元的饮料,乃至我们的其他产品,所能呈现出来的最大品牌价值。其实做市场的,都明白,密布货架的产品,事实上是对其他品牌的一种围堵,一道墙,一道护城河